高考议论文

时间:2024-05-27 13:27:02
高考议论文(合集15篇)

高考议论文(合集15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考议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考议论文1

作文试卷是一张纸,但铺展开来就是一条路。

议论文通用的写作路径是:以议(剖析)带叙(论据)论证观点。为此,从实战性出发,在高考中可以实施如下三条增分策略:

一、论点要有一点自己的想法

高中生限于既有的认知水平,要想在议论文中提出石破天惊的论点实非易事,但在大家都能提出的论点基础上有那么一点自己的想法还是可望亦可即的。那么,怎么来想呢?可以运用如下四种思维模式:

1、向深处想,揭示本质。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为此,我们必须开动脑筋,向深处想,从而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如:梦想与理想不同,不用负责的是梦想,要去做、去负责的是理想。

2、换角度想,提出新论。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地球人都知道”,没啥意思,你何不到秃子的“背面”看一看他脑后那一两根可贵的“青丝”呢?角度改变观念,换一个角度,可以有新的发现。如: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3、切开来想,分清析透。许多事物都具有复杂性,如果让它就那么缠成一团,就很难看清道明。为此,必须将它切割、分解开来,然后一一地加以思辨。只有这样,方能将之分清析透。如:每一个人都有一块必须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这土地是贫瘠还是肥沃我们或许无法选择,但荒芜还是繁茂将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4、合起来想,统筹立论。对事物的观照,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只有将从各个维度观照、思考后作出的判断加以统筹,才能形成对一个事物全面而准确的判断。如:在工作的时候创造的是意义,在休闲的时候创造的是意思,当意义与意思能平衡的时候,这就是生命的意境。

二、论据要有一截“新鲜的甘蔗”

广大考生在遴选论据时,一定要嚼别人没有嚼过的新鲜甘蔗。如果你选用的论据是拾人牙慧,哪怕再精彩,阅卷者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大倒胃口。为此,考生在遴选论据时,不仅要想到自己可以用什么例子,而且要想到其他考生会用什么例子。只有这样,才能“爆”出让阅卷者来电的“猛料”来。在论据的选用上,广大考生要有一点国学大师陈寅恪的积淀和气魄:“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遴选“新鲜的甘蔗”可以走如下三条路线:

1、在“同类”与“另类”之间遴选“另类”。如在新材料作文“走自己的路”的写作中,绝大部分同学都选用了“人”,但就有一位同学选用了“物”,让人眼前顿时为之一亮:

地球、太阳等亿万个星球,亿万年来,为什么能在宇宙间相安无事地运行,而不发生冲撞呢?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因为地球、太阳等亿万个星球都运行在自己的轨道上,都走在自己的路上。

2、在“熟人”与“生人”之间遴选“生人”。如在新材料作文“沉着·机智·大气”的写作中,许多同学都选用了“熟人”艾森豪威尔,他在初任西点军校校长时曾沿着学生践踏草坪留下的足迹修筑了“米”字型步道,从此草坪再也无须派人看守,尽显领袖机智。

但就有一位同学选用了“生人”拉齐斯,直让人惊叹“亏他想得出来”。他在担任巴格达医院院长时,为了另选一处新院址,曾把一些新鲜肉条分挂在各个城区。不久,他查看到某处肉条腐烂的迹象最少,断定那儿的环境最卫生。这样,新院址便选好了。

3、在“热事”与“冷事”之间遴选“冷事”。如在新材料作文“感念”的写作中,许多同学都选用了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培育之恩等“热事”,但就有一位同学选用了开国总理周恩来的一件感念战友同甘共苦、生死相依情谊的“冷事”,让人心头顿时为之一颤:

1935年,周恩来在翻越夹金山时落下病根,剧烈咳嗽,终于拖成大病。过草地前,周恩来高烧不断,根本无法行走。彭德怀只说了一个字:“抬!”萧劲光从迫击炮连抽人组成担架队,把带不走的迫击炮弹埋掉;陈赓自告奋勇,担任担架队长;兵站部部长兼政委杨立三坚持要给周恩来抬担架,他们一步一步把重病中的周恩来抬出了草地。

19年后,杨立三去世,时任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无论如何,要亲自给他抬棺送葬。

三、论证要有一个说理的过程

有些考生在论证中喜欢“一步到位”,直接从原因到结果,从起点跨向终点,其基本模式是“因为……,取得成功,所以我们应该……”,既没有“剖”开演绎的步骤,也没有“析”透事理的逻辑。他们忽视了一个核心问题,论证的根本目的不是“说事”,而是“说理”。为此,广大考生在论证中应该有步骤地说理,从而凸显高中生议论文应有的“理”性色彩。具体操作路径有三:

1、向前面推理,生成原因。我们只有探明事物呈现性状的原因,才能探寻出事物发展的真正机理。如: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这句话主要是针对艺术家而言的。对于我们常人而言,面对同样的事物,为什么有人从中欣赏到了美,而有人就欣赏不到呢?向前面推理,就可探寻出其因在于有没有欣赏美的心态。据此即可画出“走两步”说理流程图:

有一颗感受美的心(生成原因)→有一双欣赏美的眼→发现大千世界的美

2、向后面推理,生成趋势。我们只有既“高瞻”,又“远瞩”,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才能发人深省,给人启迪。如:

爱之深,责之切。——古语

爱得越深,就会要求越严;要求越严,只要符合规律,切合实际,掌握尺度,产生的“正能量”就是发展越快。为人,则走向成熟越快;为学,则登堂入室越快;为事,则建功立业越快。据此即可画出“走两步”说理流程图:

爱之深→责之切→功之速(生成的发展趋势)

3、向中间推理,生成进程。我们只有既放眼已走的“一步”的功效,又探寻将走的“一步”的先决条件,让两者产生交集,才能生成进程。如: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什么事物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呢?中间还有哪一个进程在起着关键作用呢?是“实情的掌握”。因为,“实情”从“目见耳闻”而来,又决定着判断的正确方向。据此即可画出“走两步”说理流程图:

目见耳闻→掌握实情(生成进程)→正确判断

当然,在说理过程中,论证具体步骤只是一个起点,但只有把步骤走坚实了,我们才能走好第三步、第四步……从而形成严密的逻辑推理链,让人心悦诚服。

高考议论文2

还记得自己读初中的时候曾经买了一本极其励志的书,它的名字叫做《方法总比困难多》,书中讲述了很多小故事,里面多是一些名人逸事,比如居 ……此处隐藏13473个字……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化作文,与山东丰富的地域文化非常匹配。文章有大量的历史底蕴、名著底蕴、饮食底蕴、民俗底蕴、名言底蕴等,共同组成了文化方阵,加上语言优美,文采飞扬,自然成为阅卷场的亮点,获得高分。(得分点底蕴深厚文采飞扬)

高考议论文13

凉山救火英雄

3月30日,四川凉山突发森林大火,689人扑入火海抢险,3月31日下午,风向大变发生林火燃爆,烟雾中传来了战士们痛苦的嚎叫,多名消防官兵失联,4月2日,失联的27名森林消防队员和3名地方干部全部牺牲,消息传来,举国悲痛。

爆燃火温度可以达到1000度以上,火焰达到30米以上,烈火穿透防护服、皮肤、肌肉,炙烤着骨头,不知道他们死前遭遇了多惨无人道的疼痛,看到英雄们的照片,泪水泛滥如洪。

高考议论文14

面朝黄土,他扛起了一个家,而今花白了发,他依然健朗,只因拄着心灵的拐杖。

——题记

黑色的外壳,机身宽而稍薄,超大的矩形屏幕,约莫指甲盖大小的按键。

这是一台手机,一台“老人机”。此刻的它正被老人握在手里,粗糙的指腹轻轻摩挲着机身,温柔而缠绵。老人在等待着什么,在这等待的过程中,他可以慢慢地,回忆些什么。

那该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那年头,别说手机了,连电话都没有。唯一的通信方式便是写信。一笔一划的思念,一字一句的关心,被装进一个简易的信封里,贴上八分的邮票,寄往未知的远方。

信是寄出了,却不一定到得了游子手中,有那么几年,与在外打工的女儿失去了联络,也不知多少次含了泪,怔怔地望着被退回的信。寄不出,只能等女儿寄来。白日里总有干不完的农活,便时常趁夜往村头跑,只盼得女儿的信已经送到了村长家。山里不比平原,家家户户都散落在大山里,一个来回,少说也得两个小时。去时傍着夕阳,心中急切,三步并作两步,可临近村头,望着村长屋里的灯光,又踯躅起来。去得多了,村长早晓得他的来意,看着他三天两头跑,信却没有消息,心里也不是个滋味。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是常事,这样的担忧,村长也深有体会,看他这般,竟是连安慰的话都说不出口。而他一见村长的神色,便知道希望再次落空。回时步子明显慢了下来,几步一回头,明知夜里不可能有邮递员送信,却还是忍不住期待。渐渐远了人家,独行于寂寂山林中,看一轮残月锁一汪忧愁思念在浑浊的眼中。

可纵是又的失望,他也不曾想过放弃。只要有那个盼头在,只要拄着心灵的拐杖,多走几趟夜路又何妨?只是那心里的思念与牵挂,支撑着他,也折磨着他。

后来终于有了电话。红色的固定电话,被放在那台老旧的黑白电视机旁,正对着窗,信号时有时无。没有来电显示,白天外出干活的他们,也不知孩子们究竟有没有来过电话,有没有什么急事。便只好在夜里等。他和老伴怕因为耳朵不好使,漏听了铃声,索性端了饭菜在房里吃。一抬头,便看见那电话安安静静蜷在那一隅。吃完饭,两人便守在电视机旁,说是看电视,心却系在那红色物什上。有时这一等,便是几个钟头。他们习惯早睡,却也非等到熬不住了,才想着自己给孩子打去。一再起身,胡乱换了几次频道,才终于拿起了话筒。刚按下几个键,又犹豫了,放下听筒,回头与昏昏欲睡的老伴商量着要再等一会儿。虽说孩子们说是不会妨碍,他却始终担心会打扰他们工作。直至熟悉的铃声响起,精神一震,忙接起电话。如此,这一夜才睡得安稳。

也就是三年前吧,女儿给他买了一台诺基亚手机。初时不会使用,眼见着有电话打进,不是忘了按接听,就是错按了挂断,对着手机说了半天,也不见得那头有反应。好不容易学会了,便天天手机不离身。去山里干活也带着,却又怕摔了,小心翼翼地揣在上衣口袋里,时不时掏出来瞅一眼。天热,小心地将外套往树枝上挂着。正干着活,忽觉铃声响起,可手中或砍或锯,不好立刻放下,只得一边加快了手中动作,一边侧目往树枝那边望去,留心听着,只盼得它响得久一点。那铃声却偏不如人愿,时断时续,若有若无。待放下活计,胡乱在衣服上抹净了手,径直往树下去。取了外套掏出手机,一看,哪有什么未接来电?原是太过紧张,听差了。其实孩子们也忙,不可能天天打电话,可他是生怕了错过哪怕一通电话。

老人机则是今年换上的。他无意间向女儿提起过手机屏幕太小,看不清楚,怎想女儿回家时便给他带了一台老人机。宽大的屏幕,大号的字体,操作简单,还有语音短信。这样一个什物握在手里,总觉得有一股子暖意。

这样一个小东西,竟能传来千里之外的声音,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如今,它真真实实地为他支撑起一片天,支撑起思念,让他能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享受到天伦之乐……

灰暗的屏幕忽然亮了起来,熟悉的铃声响起。老人机震动着,唤回老人飘远的思绪。略一低头,他清楚的看见屏幕上显示着“孙女”的字样,熟练地按下了接听键。

那头,欢快的声音传来:

“爷爷,我们回来过中秋,给您和奶奶带了月饼……”

……

老人悠闲地躺在老藤椅上,嘴角上翘,月光洒下,照亮了他眼中那溢满了的幸福和满足。

再过得两日,月,就圆了……

高考议论文15

哲学家说过:人是世界的灵魂,自己是人的生命的体现者。文学家说过:人是阑珊的灯火,自己是人的梦想的实现者。

大千世界,人充斥着它的角角落落。我是多么的渺小啊!然而,在渺小中我窥视到了我的伟大。我是一支小小的火柴,可以照亮心灵的天空;我是一片嫩绿的新叶,可以倾倒多情的季节;我是一朵洁白的浪花,可以飞测博大的海洋。我还是我,我无法去申审视自己。我不知道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

我总是在犹豫中徘徊。然而却由此想到一些事情,譬如某种襟怀和精神。于是,我重翻“人生历程”,如吹皱春池,涟漪四起。

在《橡胶树下》我读懂了舒亭甘愿做橡胶树下的木棉的执著。在《蜀道难》中我读懂了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愤世疾俗。在《交响曲》中我读懂了贝多芬琴架上飘出的铿锵有力的人生激情。

合上厚厚的书本,仰望苍穹,星光穿越数万年的距离投射进弥望者的视野,心潮起伏中,我似乎感觉到在先人们一次次演绎人生境界中透露出的精神积淀亦越过茫茫历史长空,汇聚在夜幕之上照耀着我们。我重新走向现实生活。用微笑温暖世界,因为李素丽在这样做着,因为希望工程在提倡着啊!世界,我需要拥抱你。

而如今,年代被历史的潮水淹没了,史料覆盖上青苔。走进复杂的社会。人生发生了扭曲——或慑于权势,或媚于孔方,或囿于圈子,或限于眼光,于是,美丽的心灵陷入泥潭,不能自拔。但,阅尽古今,真理告诉我们,这只是少数迷途羔羊。多数还是踏实的迈向远方。有“见”之才多乎亦哉。他们的可贵之处就是钱潮拍岸,我自笑傲人生想到这些,我心田由一些舒缓。因为世界是美丽,人生境界是高尚的。我怎摸不笑队人生。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此为吾座佑铭,我仰望珠穆拉玛峰的雄伟壮丽,恍惚中,我看到峰巅金光闪闪。那是我人生最高境界啊!

身披一袭灿烂,心系一份执著,趁着青春的梦想,让我心飞扬。

在下一个清晨来临,燕生呢喃之前,打开天窗,你可听到松涛中蝉儿鸣叫的声响。那便是我,一夜长大的鸣叫。

《高考议论文(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