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散文的作文集锦7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散文的作文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曾经读过一本散文,书名叫《琦君散文》。我认为它的美不但在于情感的优美,而且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是作者深厚的语言文字造诣。
我一向很少读现代人的文学作品,他们写的那些离我们太远太远了,没能达到我的欲望。在我们刚刚开始搞这个研究性课题时,我才认识到了琦君散文中所蕴含的美。我被她的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那种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与生俱来的对母亲的爱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便对她以及她的作品系以一种同乡人的情愫了。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实地采访了许多同乡人,问了许多有关于琦君的过去。从中,我发现人的情感一旦置于十分真切的程度便有了不能忘却的记忆,是琦君在寻找家乡的梦,还是家乡的梦在萦绕着琦君,剪不断,离还乱。我所佩服的正是琦君还能记得她的童年,她的家乡,她的亲朋好友。
我们小组在去某中学问卷调查时,一开始虽被他们拒之于门外,但后来他们还是十分认真地填好了卷子。每到一处,我们小组都会带上笔,一遇到问题总会把它记录下来。虽说一路过来很辛苦,也很繁忙,但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课题的研究,为了更好地体验琦君散文中乡土风情及人情美,为了…… 应该是值得的。那不像征虚无缈缈,更不象征幻灭,却给我一种踏踏实实的,永恒的美的感受,美的回忆。
酸、甜、苦、辣这四种人生的调味剂,我在研究琦君散文的过程中都一一的体验到了。虽然这四种调味剂很普通,但我却在普通中尝到了不普通的一面,酸中带着点甜,苦中渗透着些辣。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感到金钱正在迷惑大家的双眼。人们在金钱的世界里任意飞翔,却逐渐失去了人性。朋友们,让我们换用另一种眼光去看世界,借琦君的双眼去看世界吧!相信,我们会看到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真、善、美的世界!
小时候,我根本分不清南京市、江苏省、中国这些概念,更加不明白什么是祖国,我和我的祖国。上学后,祖国对于我也只是一个词语,我和祖国的关系存在于语文书和默词本上。
慢慢地,书籍让我了解了祖国,让我和祖国心连心,这其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冰心。我喜爱冰心的文章,她文中的爱国情怀深深感染着我,潜移默化中加深了我对祖国的感情。她的'笔名叫“冰心”,我查了资料才知道,这是一句诗“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示心地纯洁。冰心的文章表达了爱自然、爱祖国的纯真的赤子之心。“我和祖国”是什么关系?从冰心的散文中可以受到启示。 1923年,冰心留学美国,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内容大都是报道自己赴美途中,和身居异乡时的一些生活感受,表达她出国期间对祖国的关注和深切怀念。
1940年移居重庆,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写了《再寄小读者》,冰心深情地写到:“这三十多年之中,我们亲爱的祖国,经过了多大的变迁!这变迁是翻天覆地的,从地狱翻上了天堂,而且一步一步地更要光明灿烂。”冰心的心一直和祖国紧相连,她曾在《世纪印象》一文中写到:“九十年来……我的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心,永远是坚如金石的”。冰心用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正如《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中唱的:“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着海的欢乐。”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夏天的早上,是温暖的,是舒和的。
夏天的早上,我刚刚到校门口,只看见辛勤的门卫叔叔站在大门口检查着我们有没有带胸卡。步入校园,我正对着教育楼,两边有两个大花坛,上面种植着灌木丛。虽然它很短,但是它很密。如果你跪下仔细观察就会看见一些小昆虫想穿越过这一片灌木丛,可是并没有那么好过,它们走过去还没一会就掉头向别处走去了,从昆虫这一举动就可以看出灌木丛的茂盛了。
从大门往左看,就是我们的教学楼,走到班级门口,我看见我们班的值日生,在那里认真的清洁着我们班前面的地方。到了班级我看见同学们把自己昨天晚上认真完成的作业交给组长。过了一会,我们齐声的朗读起课文,突然我听见外面好像有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我就被麻雀的叫声给吸引到外面去了。我直视外面,看见一朵玫瑰,我再抬头一看,原来不只是只有一朵,有一片,只不过那一片长的特别高,真像鹤立鸡群啊!我再往上看了看,看见了在三楼的一行字“千锤成利器,百炼成纯钢。”我看的入了神。
在早上,夏天不仅只是温暖,还有炎热。但是秋天一来夏天的炎热就被秋高气爽的凉风给吹走了。
秋天走进校园,路边的银杏树上的叶子全黄了。“快看”,一片银杏树的叶子,被秋风给垂了下来,慢慢的从树上飞舞到地面上。把地面给染成了一片金黄,把夏天的热气全部遮住了。
秋天的校园的早上真是美啊!
朱自清的文章,我是读过不少的,《荷塘月色》、《春》、《背影》,我都读过,但是,就我的个人理解看来,朱自清的散文是清新自然、严肃认真的一体。
《荷塘月色》,描写着那荷塘风光,蓊郁的杨柳,清澈的湖;亭亭的荷花,闪耀的星,一切看来都是那么的静谧。而其中,不仅仅是作者描写荷塘景色的心声,更是对于理想的追求,希望冲破政治罗网,一往直前。看着那美丽的荷塘,“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表着兴怀抒情。里面有着清新自然的荷塘美景,也有着严肃认真的个人政治理想。《背影》也是。
像《欧游杂记》,便是游记,其中美丽的风景,仿佛令人身临其境。同时在其中,表达的是朱自清他自己悠闲、心旷神怡,以及对于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还记得有一篇《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西洋子,蔑视着黄种人,突出的是这整个文章的主题。新生的儿童,无论国籍、年龄、性别,人人平等,这是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其中之一,更是在世界中人人皆知,在那时的时代,其丑陋的心暴露无遗。这篇文章这么一写,就可以知道它的核心思想:指摘时弊。
朱自清的散文,还是非常好,也是非常精的。我会一直喜欢他的文章,我对他文章的解读以表达敬意之情。
散文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文体之一。它是一种题材广泛,写法自由,个性鲜明,文情并茂的文学题材。散文通常可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种类型。关于散文能否虚构这一问题的讨论,许多文坛上的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此展开了较为激烈的论争,引经据典,语言严谨而犀利,含蓄而泼辣。
散文应该是“大真实,小虚构”的观点颇有道理,本人在此简单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首先,我们知道,散文的语言是优美的,立意是深远的,无论是题材、构思、意境还是语言,只有将清新自然,优美洗练的文字融入到真挚的情感中,散文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源于生活的真情实感才是散文的灵魂。而这种“真实”便是一种必备的因素和一条内在的线索。我们常言: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符合作者当时的身份、处境、思想、心情的这种情感体验即为“不散的神”!巴金先生说过:“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散文整体上是应该真实的,写生活真感悟,抒生命真情谊。至于散文能否虚构,我认为:散文既然作为一种文学文体,必然少不了一定的想象和联想的描写。当然,在写法运用、语言结构等技巧上可以进行适当的虚构,但是,我们应该明确:想象、联想并不完全等于虚构。关于想象,心理学上是这样定义的:它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备的表象进行加工改进形成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是高级的认知过程;联想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文辞·文学》中对“虚构”是这样定义的:“是文艺创作中为概括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题所采取的一种艺术手法,并运用丰富的想象,补充人对分散的生活材料进行聚合”。由此可见,三者存在一定的联系,但绝不是同一个概念。有人会说,散文中许多景物描写皆为想象的产物。是的,无论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的主要指向都是为渲染氛围,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那只能说是想象,联想而不是纯属虚构。所以,即使是“小虚构”也是为散文的“大真实”服务,所以,“大真实,小虚构”这种观点应该是更有说服力的。
都昌县的散文作家明然是我认识时间不长的文友。自从在《中国散文家网》交流认识之后,我就开始注意他的散文创作动向,知道他在不长的时期里已经出版了三个散文集子,另外,一个待字闺中的集子《岁月像白水一样流过》,我也认真拜读了,对他的散文风格留下了些印象。后来他两次来九江和我见面,我们象老朋友一般敞开心扉聊文学,聊人生,便对他的性格有所了解。文如其人,明然的散文和他的性格一样直抒胸臆,快乐、忧伤、惆怅、伤感等情绪毫不遮掩地展现给读者。我以为这就是明然散文最明显的特征。
明然此次收录到《新锐散文八家》中的20多篇作品,均是有感而发的真情之作。
认识林清玄是在高一看了一本《紫色菩提》,才了解到他的。觉得我和他的一些观点很相似。这次看到推荐书目有他的书,就果断买了。
先介绍一下林清玄吧,他的文风多多少少也会和他的一些经历有关。他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之后一发不可收,走上了文学之路。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的文学大奖。32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经藏。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林清玄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作家”之一。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少年游,金色印象,佛鼓,收录了一些比较著名的文章,《温一壶月光下酒》、《白雪少年》、《在梦的远方》《红心番薯》、《光之四书》等。这本书和我之前看到的那本感觉差不多,都会让人觉得他的散文写的淡淡的,很随意,有一丝禅意,但又有深厚的底蕴。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能静下心来读一篇文章是很少的,但他的文章就能让你静下心来,慢慢品读。读他的文章就像品茶一下,越品越有味道。读《林清玄散文精选》会让我们看清很多事情,会让我们变得坦然。他的文字有种淡淡的味道,会让人学会感恩,让人变得善良。甚至能和他一起进入那富有禅意的世界。
他的散文独树一帜,很有风格,他的写作能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加入他的一些思考。可能是因为他32岁进入佛门,被一些佛学的理念净化了思想,所以他在文章中总是能够让人看到一个最真实的他,他的文风清新质朴,常常从小处着手,生活的点滴,由小见大。他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一些小故事和所看到的一些感慨。充满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也能看出他对人生的深深感悟。他在写文章的是在提升自己禅的境界,也是在净化读者的心灵,让读文章的人脱掉已经被社会腐蚀得血
肉模糊的躯壳,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听自己内心发出的声音,进入到不被外界所污染的内心世界。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让读者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
有人评论他的散文是质朴、清新、真纯的,悲悯情怀是他散文的精神特质,林清玄的散文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往往包含了深远的禅意,他的散文风格简朴、清新、智慧、幽远,能做到虚实生辉,空灵流动,具有诗性之美。禅理散文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照耀人类被物质文化笼罩下逐渐蒙蔽的心灵。
他把一些经典的散文放进这本书,应该不是为了随便出本书,弄到一点稿费,他只是想用这本书来和我们谈心,就像书里面所说的:“这本书可以说是某种自传,就像某一个夜里,我们促膝而谈,我向你说了自己人生的故事,说给知心的朋友听,也不隐藏!”他想和我们说说他的经历,想法,聊聊他理解的禅意……看完这本书,会觉得自己比之前看淡了一些东西,虽然在我们这个年龄,还不能太过淡然,我们需要热血,青春,去为以后的生活,梦想奋斗,但,这份淡然可以放在心里,认识到钱财,名利并不是一切,看淡一些,想想最初的梦想,不要离这条轨道越来越远。
这本书,我还会再读,当我心情烦躁的时候,我就会去读一遍她,让我静下来,暂时脱离那个烦躁的我,听听我内心的声音,让我变得平静,变得淡然一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