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散文随笔

时间:2024-05-27 13:13:14
大理散文随笔

大理散文随笔

大理散文随笔1

冬季不一样的大理

冬末之际走进风花雪月的大理古城,绚丽的花开洋溢春天的气息,恍惚置身在春天,一阵寒风掠过,告诉我还在冬天里。风花雪月的大理古城就是这样春冬季相互交叠着,眼睛看到的是春之景,肌肤感受的却还有丝丝寒意。偶然相遇,很多欢喜。

走进古城,走下车感受大理季风的热情,冬春风力最是强烈,不管你习惯与否,它总是不可抗拒的袭来,避之不及,只好迎面。有寒意,也有温情,因为洱海屏障的作用,风温润不干燥,纯洁不带一粒尘土,所以风变得舒爽柔情。

遥望苍山,山顶白雪皑皑,那就是“苍山雪”。明代杨升庵说它“巅积雪,山腰白云,天巧神工,各显其技”苍山雪景的宏博壮丽,堪与阿尔卑斯山媲美。苍山以雪而美,因雪而灵动。

古城的冬天花开热烈,热闹的花开让我欣喜的用手机留下美丽的发现,留下相遇之喜。近距离走近花之城大理,感受冬天不一样的美丽。置身古城没有风就没有冬天,且当在满目绚丽中欣赏冬天里的春天。此时开放的花,我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它们亦不知道我只是一个陌生的来客,偶然经过,偶然遇见,欣赏着,欢喜着,靓丽一个心情,美丽一段时光。

走进花之城大理,醉心花开的美丽。花开花谢,四季不间断的花海把大理装点的魅力四射。开在冬季的花最是艳丽,那些正开的花朵,形状如菊花,深红淡粉相间,相点缀相映衬,一块块镶在绿色丛中,是冬天里的一抹暖色,一抹亮丽,一份开心,一份欣喜。

大理的花海总让人留恋难忘怀,大理的花品种举世瞩目。品种繁多,花色也就齐全,缤纷绚烂似乎赞不够。大理的花海很多,百花争艳美得无法比拟。其中最出名的是茶花,茶花彰显名贵之气,品种繁多花色艳丽,是大理的花中之王;最妩媚灿烂的是樱花花海,樱花的灿烂在三月;最浪漫的是熏衣草花海,最生机最阳光的是向日葵花海;最迷人的是郁金香,蝴蝶兰花海;最灵动的最智慧的是大理永远灿烂的金花。大理的花海看不完,看不尽,让人目不暇接,让你看的醉心。每一种花有不同的花期,花开一场接一场,让你总是遗憾,来不及遇上每一种花开。百花把大理打扮得迷人沉醉,把大理装点的魅力无穷。

冬季的海,有些安静。走进洱海之滨,欣赏高原明珠的美丽。洱海是秀美的,包涵的,博大的,洱海有时安静,有时激越。有碧波万顷的温柔静美,有秋水共蓝天一色的宁静祥和,有风卷浪涌激起千堆雪的壮观,有烟波浩渺的朦胧之美,有温文尔雅的内秀之气。大理因洱海更加秀丽,妩媚,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献名邦大理又多了一道迷人的风景。

宽阔的洱海,是屏障净化空气,又是静心之所,面朝洱海,春暖花开,面朝洱海,让心宁静如海。心烦之时,心乱之时,来看海吧,来这里安静,沉淀,找到出口,释然心结。

冬天的大理有不一样的魅力,春的踪迹依然可寻,春的身影亦可见,苍山的雪花,古城的鲜花,大理的金花,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蓝天映洱海,洱海映苍山,共同演绎着冬天的独特美丽。

大理的冬天洁白又艳丽。大理的冬天凛冽又温情。

大理散文随笔2

再不懂风水的人看到大理古城所处的位置,也会得出这才真是风水宝地的感叹!大理古城是白族聚集区所有房子都呈白色,飞禽走兽的房脊更颇显民族特色,而且都是坐西向东;后依百里之遥的苍山,前有百里之阔的洱海,脚下则是百里沃土的洱海盆地。苍山19座山峰几乎一般高,自南向北似一条巨龙,大理古城就坐落在第10座山峰之下;18条山溪激流飞溅,第十条桃溪十一条中和溪十二条缘玉溪几乎贯穿古城。洱海东面群山似扇形合抱,因此古城北六七十里处史称上关,南三四十里处史称下关即今大理市,进出古城唯此一条路可行,颇有一夫把关万夫莫开的险要。

大理古城曾是唐朝的南诏国和宋朝的大理国都城,唐朝虽强盛但与南诏国屡有战争,而且败绩居多,不知有多少中原将士血洒苍山洱海,因此有传说唐代为渡洱海伐南诏国有在西安操练水军之说。宋朝特别是南宋,偏居今江浙两湖之间,加上北方金辽的战争与封锁,不得不大力发展经贸通商,和大理国交往甚佳彼此以理相待。南宋王朝用瓷器丝绸下南洋通欧美构建海上“丝绸之路”,以黔川滇茶叶过大理国越横断山脉至青海西藏走出“茶马古道”,而这两条贸易通道则成为南宋政权维系150年的生命线,因此元朝忽必烈才欲吞南宋先灭掉大理国。

洱海是高原湖泊,周围又有群山阻隔,大量生腾的水气遇高山寒气成雾,阳光下便常似祥云缭绕,因此有说云南之称始于汉武帝,今距大理古城东南数十里处也还有祥云县之称谓。汉武帝时统辖云贵川25县的叫益州郡,三国时属蜀国管辖,因此才有褚葛亮平叛七擒七縱孟获之说。正因为西南民族众多且民风骠悍地形地貌植被又极其诡异险峻,褚葛亮才以攻心为上,这也使得至今西南许多少数民族还在奉供褚葛亮的牌位,自然这也与明清六百年的汉族统治有关。

今日的大理古城是明朝按唐宋时期的格局重建的,包括曾经的将帅府衙,我们也只能是坐电瓶车走马观花的浏览,若细觅精彩非一两日可行。几条石板路顺山势而成,苍山溪水则急流四溅,两边唐宋风格犹存古色古韵,颇似天津的文化街老城厢。导游讲两边店铺装饰物品虽多当地风格土特产,但经商者汉人居多,白族百姓大多以出租房产为生且相当富裕。

尤其是坐上感通索道上苍山跨过苍山大峡谷时,但见头上湛蓝的天空无一丝云,脚下峭壁耸立溪流如线,羊肠小道影影绰绰;洱海则象镶嵌在群山中的硕大宝镜银光闪闪,大理古城则似飞来仙境位置在正中间另人惊叹不已,能观如此之胜景此行无憾!

大理散文随笔3

绵绵的雨不停地下着,想看看雨天的大理在晚上是什么样,便相约朋友晚饭后一起去走一走,朋友却终究不能一起去,带着一点点的遗憾我独自前往。坐上四路车,天空已经在一点一点地暗了下去,远处的大理坝子和洱海、苍山已经雾濛濛地连成了一幅水墨画,却又让人分不清哪儿浓,哪儿淡。坝子里的灯火一点点的开始燃亮,点缀着苍洱大地的雨夜,我轻轻地闭上双眼想就此枕着这满眼的雨雾与山水安然入睡。

车不停地开着,古城在我的前方越来越清晰,灯火的光亮已经点亮了雾濛濛的夜空,亮光处似乎有升腾的人语声和若隐若现的歌声透过重重的雨帘飘然而至。下了车,我顺着叶榆路直走而下,找到那家熟悉的甜点屋靠窗而坐,对面是一家酒吧灯火昏暗,却热闹异常。我要了一杯热茶,翻开带在身上的那本诗集静静的伴着雨声细细读过。

一阵凉风拂过,我抬起头,甜点屋的门开了进来了一对中年夫妇。一进门,女的就说给男的:“哪点看得清坐在哪点!”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夫妇俩已经坐在了我的对面,男的对我说:“阿妹,我们和你坐一桌,我女儿在对面酒吧里,我们不放心,来这里看看,不会打扰你的。”女的用恳求的目光望着我,我只好点点头,他们要了两块蛋糕,谁也没有吃,一直看着对面的酒吧。过了一会,男的说:“我看不清我进去看看,你在这里,如果妹妹出来你喊住她我们一起回家。”女的见男的走了眼泪竟顺着脸颊滑落下来,开始无声的哭泣。我看不下去了忙问:“ ……此处隐藏8516个字……理是一个一生不能不到的人间仙境。

对于我来说,大理是我永远不会离开的家。

大理散文随笔9

在我离大理越来越远的时候,大理的印象却越发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如刻一般,令人难忘。

这种难忘连同感动,似乎与一切细节无关,那是一种关乎整体的、本原的、真实的深度难忘。

在莽莽苍苍的云贵高原上,在雄奇峻美的苍山、洱海之间,竟深藏着这么一块充满绿色、流水和美的辽阔大地,若非在六月天抬头明明看到皑皑的苍山积雪,提醒我应是到了高原地带,你一定会误以为是到了祖国江南的某个水乡。这样一片神奇的地方,你如果没有身临其境,那是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出来的。千里迢迢慕名从潇湘大地来到大理,我是被深深吸引住了的,我的灵魂是震颤了的,是惊异,是兴奋,是长时间的激动和夜不成寐。

我真弄不清大自然为什么会对大理是如此地青睐。

有南北向的苍山和洱海作天然屏障,这里成了祖国西南的世外桃源。绵延四十八公里、平均海拔达三千多米的苍山,那是大理人民高高挺起的脊梁,不论遇到什么,从来就没有弯曲过;与苍山平行、方圆二百五十多平方公里的高原淡水湖——洱海,烟波浩淼,鱼虾成群,湖水像血液一样滋养着大理人民健康的躯体,永远也没有干涸的季节。这里的人们热爱洱海,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着她。因为他们深知,没有洱海,就没有大理,就没有大理的一切。把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连贯起来阅读欣赏大理的自然景观,人们习惯地称之为“风花雪月”。这不含任何低俗趣味的大理风景特色,给人以美的巨大视觉冲击力,更给人一片无限遐思的空间。特殊的地形地势,构成大理独特的气候特征: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在这里,现代科技进步的重要电器成果——空调是没有市场的,它们只能委屈地逡巡在现代文明的铿锵步履中,徒享无边的落寞和凄凉。但这不是文明的悲哀,敢于力拒空调于千里之外的大理人们,并非自闭和保守,而完全受惠于上天对他们的恩赐与关怀。这种关怀,充满人性,充满和谐与美好。

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洗磨,大理给人却没有丝毫的沧桑感觉。行走在被称为大理古城的麻石长街上,我全然没有本应弥漫脑际的旷古意味。建筑当然是古老的,商业当然是繁荣的,但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恬静,那么顺理成章,我一点也感受不到刻意与做作。她的大气和浩荡,令我们许多小如巴掌的地域经典黯然失色。这些建筑和商业的存在,完全是大理人日常生活的需要,不可能因为现实开发者的功利而一蹴而就,是一代代生生不息的大理人用勤劳与智慧经年累月创造的生活区间。几天来信马由缰的粗浅探寻告诉我,大理的生机与活力源自她永不凋零的富庶与繁华。走在大理的乡间,我惊讶地发现这儿竟是一片青一色的黑土。在我贫乏的农业和地理知识中,我知道,黑土地是肥沃的代名词。这不,在六月的大理,站在原野的任何一处地方举目而望,扑入眼帘的无不都是一派盎然的生机,勃勃升腾,无边无际。玉米、烟草、水稻和各类蔬菜,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称的作物,密密匝匝地拥挤在黑土地上,挺拔而多姿;向四周尽情舒展的叶片,碧绿得直让你的双眼发麻发花,抬头仰望,丰收的结语已分明写满了田园的天空。

美好的事物总少不了文化的映照和传承。

位于苍山脚下的崇圣寺三塔,在地震带上曾历经数次地震,至今安如磐石,巍然耸立了千余年,无可争议地成了大理最重要的文化标志。据导游说,有次地震让其中的千寻塔倾斜而龟裂,但另次地震又悄悄地让它愈合而重新挺立,一点伤痕也没留下。这段几近传奇的历史,与其说是宝塔演绎了一出经受大自然严峻考验的佳话,毋宁说是古南诏人高超的建筑艺术征服了大自然而令她羞愧难当地交出了一份体面的检讨。这个占地达千亩的文化源头,依山势梯级布局,视野极其辽阔,古木参天,寺庙庄严,香烛氤氲中的禅意幽幽,宗教和哲学的光芒飞越崇山峻岭,远涉重洋,成为东南亚诸多国家人心中朝觐的圣地。古老而年轻的崇圣寺三塔见证了南诏、大理国的兴衰成败,见证了大理的过去与现在,也必将见证大理的遥远未来。幽深的文化渊薮,让冥思苦想的金庸先生菩提顿悟,那个人见人爱的孩子——《天龙八部》惊动星斗般地这里华贵诞生,激起无数人心潮翻滚,无不时时惦记故事中的大理和大理横空出世的英雄。激情澎湃的文化血液,注定能撬动大自然的每一个细胞,注定让金花丛中的蝴蝶在那一汪汩汩流淌的清泉边翩翩起舞。纯天然的舞蹈,让远方的人们心旌摇荡,哪怕远在天涯海角,都要不辞疲惫地前来看看蝴蝶的英姿。被誉为大理四绝的“风花雪月”,既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生态。这充满神奇神秘神圣的自然与文化的外形,不仅让大理名扬天下,而且以一种独有的文化脉络植入大理的肌体和灵魂,永远跳动,永不阑珊。

我的根无声地生长在潇湘的一个角落,与地处西南的大理遥隔千山万水。于大理而言,我不过是一名旅途上的匆匆过客,在每日出入如潮水般的人流中,根本无足轻重,渺若沧海一粟。但在我到过的诸多地方中,大理无疑是我的最爱。在我的内心深处,大理是,她已牢牢刻在我的心坎之上、灵魂之巅,是永远也无法忘怀的。记住大理,让她与我的生命同在。

大理散文随笔10

一进入大理古城,“文献名邦”就不仅仅是写在匾上的冰冷词句,更是充盈在细水长流的现实生活之中的珠贝,温润可人,令人无限惊喜。说远一点,在昆明大观楼的中国第一长联里,“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这几个有关云南历史的重要事件,无一不与大理相关,古代大理的历史文化,成了了解云南历史的一把钥匙;说近一点,就在眼下,在古城的周围,人们都还可以用自己的眼睛与心灵感受现存的“一千多件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一千件以上的青铜器,一千片以上的南诏大理有字瓦,一千通以上的清代以前的古碑刻,一千多个本主庙,一千多首民间歌谣、故事,一千部以上历代著作、经卷、家谱”,足见大理是一座文化的富矿。

在这块充满了文化多样性的土地上,崇圣寺三塔历经千年时光,历经多次大大小小的地震,至今直指蓝天;大唐的败军之将李密却最终被奉为白族本主;被称为“云南福星”的阿嵯耶观音造像,至今仍是海内外知名的观音造像;大理国13个国王中,倒有7个避位为僧;无数个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延续着“清白传家”的人生理想;现有100多支的民间洞经乐队,差不多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几个洞经乐队;周城龙泉寺里孔子、释迦牟尼、太上老君一同享用着人间烟火……

汲取了大理文化精气的大理人,有一些冲出了大理,但他们的名字,永远与大理相连。如“两弹元勋”王希季,“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重构云南乡土歌舞精髓的杨丽萍、被同行打趣为“洗澡则污染了水,不洗澡又污染了空气”的环保志士奚志农、还有因盖房子而更加知名的画家赵青和在第79界英国黑池国际拉丁舞公开赛上获得职业艺术表演舞季军的“国标皇后”瞿腊佳……

大理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雅量,到古城洋人街一看便知:在这条有着东方传统、西方情调的小街上,每天游走着肤色各异、打扮炫酷的各色“街虫”,从一家酒吧,到另一家酒吧;货品则五花八门,有缀满珠片、小圆镜的尼泊尔服装,也有从泰国“淘”来的银饰,甚而白族大嫂的绣花鞋,也总是能在这里遇上对它特别钟情的人。

大理,这个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共荣的人间乐土,正在以更加迷人的姿容,吸引着更多的目光。

《大理散文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