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文作文集锦8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散文作文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爱梅花,但它太固执;我爱菊花,但它太悲观;我爱荷花,但它过于宁静;所以我最爱桃花,它的美恰到好处.
对于桃花的钟爱完全源于那道难忘的风景.虽然是无意间发现的,但桃花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一道挥之不去的烙印.
那还是早春,山野中的一切沉睡了整整一冬,终于开始苏醒,于是家乡的那个小公园同样也开始焕发生机.周末,约上几个好友,以锻炼身体为由,抛开一切烦琐,去放飞自我倒成了一件美事.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呵,说得倒容易,一个小园子就想将春天关住?恐怕一整片大地也办不到--瞧这一路春色!那条洁净的水泥路旁,小草小树们不甘愿一直耷拉着枯黄的脸,早已改头换面,用它们那嫩绿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漂亮动人的世界.沿着这条小路漫步而上,原本只想再收获一抹绿意,春天却给了我们一个惊喜--我们像发现桃花源似的发现了清澈小溪中漂浮的小花瓣:指甲般大小,是多么小巧玲珑;粉红色的色彩,是多么清丽;随溪水漂流,又显得多么调皮可爱!
“走,我们找“桃花源“去!“于是我们满心欢喜地沿溪而上.眼前,没有像《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那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眼前有的,只是一株桃树,她孤单但乐观地婷婷玉立在溪边的杂花杂草中.我们并没有为此失望,因为我们早已被她的乐观所感动.我们联想到她的来源,一致认为她的存在只是偶然.一阵微风拂过,淡淡的清香袭来,让人心旷神怡.同时也看到,一片片调皮的花瓣就这样跳入水中,在溪中的石块间回旋逗留了一会儿后,欢快地奔向了远方.看看那哺育这些可爱精灵的枝干:她没柳树婀娜多姿,没榕树粗壮挺拔,也没松树奇形怪状--她只是一棵桃树的枝干.颜色深沉,任意舒展,平凡不起眼但又漂亮、朴素、大方……
这样一棵桃树,不久后就她的花儿就会凋零.而且她可能没有机会结果.但她已为春天做出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我们轻抚着她的枝干,为她祈祷,为她祝福,也为她送上真诚的敬意。
一道平凡的风景,一种非凡的感受,一丝愉快的回忆,从此我爱上了桃花。
深植于地下的根被拔出时,会残留些许泥土,因为那泥土舍不得根的离开。——-题记
一朵栀子花已经奄奄一息,它的呼吸越来越微弱,太阳静静地照射着,不时吹过一阵微风。
栀子花很是低调,但它独特的芳香却随风而动,弥漫在空气中……
早前的一天,爸爸从街上买来一盆极普通的花,花朵呈尖包状,叶面上还滚动着晶莹的水珠,花连枝、枝连茎、茎连根,形成造了一株完整的花,而根的旁边则是一直苦苦陪伴它的泥土,和如点点繁星的兔粪。我在花旁边蹲下,呆呆地瞅着,毫无目的,直到一根头发飘落到了花盆上。
每天坚持按时给它浇水,紧密细微的水雾在它的身上拍打着,再配上阳光的洗礼、洒落、蒸发,花儿难以想象的舒适,叶的毛孔急速张开,它散发出的不是汗,而是一股神奇的味道,渐渐地,水珠都融入到了泥土中,这一桶的水,足以让它进入祥和的梦中。
次日,恬静的夜里,星星格外耀眼,明月照亮四方,栀子花从来到现在都没有变动,它好像在看深邃的夜空。我躺在旁边的摇椅上,拿着一本早已皱了边的杂志,眼睛的余光却总想放在它的身上,我不知道它有没有理睬,但却感觉它似在想着什么。急忙转移到花的旁边,它的叶子凋零了许多,心瞬间梗塞一下,用手摘掉几片枯黄的叶子,在黎明之前,她的美貌又得到了重生。
慢慢地,它的叶子一片一片地枯黄,我的心也万分绝望,每天我都按时的浇水,但为什么它还会枯萎呢?估计是天太热吧……
这盆栀子花已经做好了死亡的准备,但我并没有做好送行的准备。几天后,栀子花完全枯萎,眼睁睁地看着这盆花死在了我的面前,我将这盆花送到了后园,连根带花都拔了出来,接着将它安放在土坑中埋好。
我想,这样泥土和根便可永远在一起了……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节,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总之,清明节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总会让人们想起要出去走走。有这个想法,于是我就和爸爸妈妈一起走出家门,来到二中那条路。
走在河边,迎面吹来的是一股沁人心脾的风,就好像是妈妈的手在你的脸上轻轻拂过,温柔、温暖,周围的空气充满春天的气息。让人的心情不由自主的会从阴天转到晴天。领略春风的柔情,再来看看周围的花和树。在小河旁有一排杨柳,它们随着春风的佛动,而且全树成绿色,就好像是碧玉做成的艺术品。和贺知章的《咏柳》一模一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条。”
有些树是会开花的,那一朵朵的花,从树丛间钻出来,小小的,好可爱。有些树开的是黄色的花,有些树开的是白色的花,好有些树开的是粉色的花。最令我惊讶的是在一簇已经全部枯萎的树枝中,竟然开出一点点紫色的小花蕊,仿佛是在说,春天到,我也要加入这万紫千红的世界,和她们一起享受春天的美好。
我们一家人边走边看,快走到东塔公园时,发现周围的那些不知名的树都长满一颗颗绿色的种子。望着这些诱人的果子,差点就忍不住要去摘几颗来尝(好吧,那不能吃。)
在这阳光明媚的季节里,每个人其实都应该出去走走,看看这美丽的祖国的河山,心情也许会好起来哦,碧海蓝天吹吹风,出去走走吧,其实好地方一生都看不完,别窝在家当懒虫!
以前,我是不喜欢读散文的。我总认为,散文就是用尽华丽的辞藻把一个事物形容得十分生动、优美,令人对作者的语言功底啧啧称赞,可读完了之后,就是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我庆幸因为我一时的心血来潮买下了这本书,才明白我对散文的认识实在太狭隘了。
张晓风用她那细腻、真挚、充满温情的语言化为一阵阵带着花香的清风为我吹走了夏日的闷热和烦躁,心灵从而获得久违的平静。
打开《张晓风散文集》,第一篇《到山中去》和第二篇《地毯的那一端》是张晓风写给她的丈夫德写的两封信。
《到山中去》让我总想到山中去嗅嗅山的气息,也想如张晓风所说干脆“着一身宽袍,好兜两袖素馨回去”。在读到“在外双溪住了五年多,从来不知道内双溪什么样子”,“直到前些天,有朋友到那边漫游归来,我才知道原来山的那边还有山”,让我不禁想化用一句经典台词:“人生最痛苦的事,不是你没有到过山中去,而是山就在你身边,你却没有发现。”我读着张晓风笔下的内双溪,像在欣赏一幅精彩至极、惊喜不断的山水画。不、阳光温和、瀑布飞泻、水声澎湃、浪花击石、芦草杂生、鲜花沾露、溪水潺潺、落叶随波、风声如涛、稻香扑人。
思索并寻找脑海中被定格的瞬间,脑海中的画面便如过电影般回放。正当我在神游四海,浮想联翩的时候,脑海中突然跳出了一张画面,思绪也立刻凝结在这一秒钟……
一团黑压压的东西很小原本并不起眼,但在这画面之上,它一身后窗外洁白的天地,身前明亮的走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仔细看看,原来是一只早已冻僵的鸟,它蜷缩着身子,但一只翅膀却半张着,让人不由心生怜惜。这是几年前刚下完雪的冬天,在一个人太阳才升起的早上拍的,画面定格在这一瞬间,但熟知这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令人震撼的事啊!
当时,人们把这只造型奇怪的鸟刚想轻轻搬走的时候,那半只倔强的翅膀却依旧不愿被移动。于是,轻轻拨开了那只早已冻僵的翅膀后,另一支瘦小柔弱的身躯赫然出现在眼前,它微微地闭着双眼,即使身体早已冰冷,但那只更小的鸟依偎在这大鸟的身旁,姿势却如此安逸,仿佛睡着一般,它全身蜷缩在那大鸟的身旁,即使再大的力量也无法将它们分开,我感到就算在临死的那一刻,他们彼此相依,心中依旧温暖。此情此景,在场人无不被这两只弱小的鸟所感动、震撼,连手中的照相机都被忘却。有人说,他们是伴侣;也有人说,他们是母子;还有人说,他们是生死之交。若为母子,我们如何不为这惊天动地的母爱所折服?若为伴侣,我们怎能不被这矢志不渝的凄美爱情所感动?若为兄弟,我们能更无法不被这生死不弃的情谊所震撼!在如此脆弱的生命面前,我们这类被称为世界最顶级生物的人们,内心遭受到最大的质疑、拷问。在人类冷酷的社会中,总是上演着亲情淡薄戏,友情怀疑戏,爱情背叛戏,若是这些戏还在现实中上映,我们又有何脸面站在这自然界中最真实的感情面前?又如何骄傲我们是自然界中感情最丰富的一族呢?看着这对已逝的生命,同样在延续着生命的我们该好好思考我们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震撼同时也不由得敬佩这些弱小的生命了。
这一切背后的故事都被定格在这一张图上,看似简单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此简单却深刻的故事,被定格在画面中,却也定格在我心中。原爱,一次次的定格都伴随着太多复杂的感情,或许是快乐,或许是悲痛,或许是骄傲,或许是怜惜。虽然这些感情会随着时间像过往云烟一般,但在被定格的那一瞬间,它早已深刻地烙印在心里无法忘却。
一次次定格的背后,有着数不清的动人故事。即使无法了解,却也依然铭记……
那一夜,芊芊细雨,秋风吹过,打落了树上的枯叶。留下的只是秋天的萧瑟与悲凉。仰望星空,雨伴着泪珠,打湿了眼眶,浸透了臂膀。
——题记
出生于贫苦家庭的我,对于爱有特殊的理解。三岁时,爱是欢笑;十岁时,爱是汗水。十三岁时,爱是眼泪,十七岁时,爱是欣慰。
拿起泛黄的老照片,坐在掉了一只轮子的三轮车上,举起早已断了把的锄头,品味着那时光里的爱。
拾起记忆的碎片,儿时的我一回到家后,就看到父亲那疲惫的脸,衣架上挂着那件早已被汗水浸透了的衣服,毛巾里还隐约散发着一种汗味。此时的我更喜欢投入他的怀抱,那感觉如大山,可以阻挡风的来袭。那感觉如巨浪,可以拍击一切黑暗的巨石。但我唯一不喜欢的事父亲的.吻,因为他那恰似仙人球上的刺布满了他的胡嘴唇之上,刺痛了我的脸颊。父亲却从未曾抱怨,也未曾有过怨言。在那段时光里,爱是甜的,我是他们心中的那块宝!
少年时的我多了一丝多愁善感,多了一丝优柔寡断,也许是青春期叛逆,也许是对父母的不满,那时的我怨人忧天,那时的我经常抱怨。那时的我常想“没有园丁的修剪,我依旧可以茁壮成长。没有园丁的浇灌我依旧可以散发芬芳。对于我来说别人犯下的错我都能容忍,而父母呢?我却不停埋怨!可他们却从未有过怨言。而此时的我明白了:在那时,夜里,他们在心灵的那另一个角落里哭泣!我尝到了那爱是无雨的,爱浸泡在眼泪里是苦涩的!
此时的我明白了钱的来之不易,明白了爱的真谛。理解父母,尊重父母,明白了他们的用心良苦。母亲的“临行密密缝”对我来说已不再是唠叨,而是一种爱。著名作家曾说过“父母能做的只是在你陷入泥潭后将你拉出,在你登上人生之巅时,他们却在你身后分享你的喜悦!”现在的严格,必定会收获美好的未来。成熟后的那个花季,散发出芳香,我闻到了那爱是香的,看到了那种欣慰!
在那寂寥的秋夜,雨打落了树上的枯叶,我望着星空,泪随雨下,品味着那淌在时光里的爱,默默感动着!
在我心里世界上最大的爱是父爱和母爱,可是这个想法在15岁的时候突然发生了转变。
亲情是每个家庭必要的,一个家如果没有亲情就等于树没有了枝干。
我在15岁以前每天都是早早的起床,每天都认认真真的上课。每天和家人都打成一片块块了了的生活。当我做错事情的时候父母总是耐心的帮我纠正错误。让我对自己所做的错事有所领悟,可是到了我15岁以后,我却觉得自己重新站在了一个人生的起跑点上,不过在那时候什么都没有变,变的只是父母的“声音”,不只从何时开始我讨厌自己父母的声音,妹妹的撒娇声了。以前我是多么喜欢啊!可现在一切都变了。
在15岁的生涯中,只要是做错一点事,就会在我的耳变传来父亲的责骂,母亲的教训,每天都是按原来去上学,去玩,去做一切活动。可当我做了错时却和原来不同。
每天面对父亲的责骂母亲的教训,我的心中开始对父母产生了排斥!或许是我错了,或许是父母存在一些问题,我的心由于父母的每天批评产生了错乱感觉。有时我会和父母顶嘴,明知道自己不对,可还是去和父母争辩。有时父母会错怪我因而会是我产生逆返心理。这是否亲情出现了变质。
每个家庭都有精彩的一部分,可当精彩过后家庭的花瓶是否会出现裂痕?
同学们!请告诉我亲情是否会变质是否会和食品一样也会过期?他是否在无形中出现了变化?请帮我走出这一部分吧!我要回到精彩。我要精彩人生!!
散文<>读后感
看到善静这个名字,我的思维惯势导引我进入了山腰上的一座寺院,眼前浮现出一副脸色苍白,面容沉寂,蓝布长衫,心事重重的尼姑图像。尽管文章的第一句就告诉我,那是一个小小山村的名字,但我依然看不到那是一个世外桃源。
“善静掩映在绿围里,遮盖在丛林下,她静静的过着自己的日子,很好很好的日子”。你说那是一个弃绝红尘的美人,你说那是一个尘世间真正的女人,我怎么就感觉那是一个尼姑呀。尘世喧嚣,红尘滚滚,世界多么热闹,那一个生灵不为此沸腾,而她却还静静沉寂在无人之处。
是世界遗忘了她,还是她抛弃了世界,我说都不是。那一个走进寺院的尼姑,都不是逼迫无奈;那一个尼姑看见身边的游客,笑容满面,色彩斑斓,内心不是在伤害。
“善静重山包裹,深沟护卫,远离人群,村子不大,人口不多,物产丰饶,安静祥和,是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这个地方,对于在城市喧嚣中的人们,偶尔来此平静以下心情尚可;对于长途跋涉中的行者,在此歇脚稍息解除劳顿也不错。
真的这是人们永久向往的地方吗,不是。这会是善静村永远的不变吗,也不是。我又想到尼姑了,当人们看到尼姑安详的神态,想到自己疲惫的心,真不如当一个尼姑好。可是,真正有多少人能下决心去削发为尼呢,有几个人能在与世隔绝的寺庙里常年寂寞呢。
我每次看到尼姑的身影,我总觉得她虽然很安静,但绝不善静,她期待有一天走出尼姑庵,在滚滚红尘中,舞起大红大紫的衣袖。
善静不是尼姑,善静是一个小小山村。
文档为doc格式